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为什么很在意别人的想法(有时一点小事都会影响到心情,很在乎别人的)

有时一点小事都会影响到心情,很在乎别人的

问题分析:你好,你的情况考虑有些轻度抑郁和焦躁,建议心理疏导意见建议:建议你去高等级正规医院就诊,完善相关专业检查,以便对症对因治疗。

线上问答内容仅为参考,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太过于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怎么办,别人背

背后说人坏话是对人既不尊重又对人不负责任,所以不要去管人家背后说不说,人家不尊重你对你不负责任,那是人家自己的事你管它干啥?不够朋友是人家的事,有空一般见识吗?我行我素你做好自己能做的事就行!

总是考虑别人的感受,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考虑他人的感受,是社会往中的一种基本秩序本能,考虑他人感受是一种情感需要,也是友好互动的基础和力量。社交关系中,考虑对方感受,从对方角度审视问题,能搭建一种相对畅通的沟通渠道,容易被对方接纳并敞开心扉,让你更容易理解他人,帮助对方,得到对方肯定和认可,得到对方相对反应。这是良好的互动关系。

总是考虑他人的感受,意味考虑他人感受的尺度把握有些过于倾斜,太过于考虑对方感受,即可能牺牲自己内在真实想法,有向讨好型方向发展,压抑自己真实感受,容易让自己内心煎熬和不平衡,总是考虑他人感受的人的想法通常是:怕冒犯他人,担心对方不开心;害怕,害怕尴尬,害怕被拒绝;以自己对他人的尊重和修为控制自己的脾气和情绪,压抑自己;觉得别人比较重要;不敢批评人,不敢勇敢表达自己真实感受,怕对方不喜欢,过于善良或过于软弱。

总是过于考虑他人的感受,实际是一种不太健康的心理,希望妥协自己感受原则考虑对方,压抑了自己,对方也没有得到你真实想法,最后并不能形成良好社交互动关系和达成真诚交流的目的,会让自己很累。

很在意别人的看法,这是什么心理病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在“以人为中心疗法”中 提出了人格及其变化理论,也称“自我理论”。

罗杰斯认为自我是人格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是实现个体人格完整性的天生倾向和动力。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由于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逐渐把“自我”一分为二,即“自我”和“自我概念”。

“自我”指的是一个人真实的自我,是客观存在的,而“自我概念”则是指一个人对他自己经验和体验的知觉和评价,通俗的说,就是一个人对他自己的主观看法。

“自我概念”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婴幼儿开始并无自我,与世界浑然一体,在自我概念发展过程中,个体与他人的交往,特别是与重要人物的交往,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罗杰斯使用“价值条件”,这个术语来描述父母或重要他人,影响儿童自我概念形成的。

他认为,人在童年期强烈渴望得到别人尤其是父母与重要他人的爱和关注。但是,父母所给予的爱和关注并不都是无条件的。当父母的爱和关注是有条件的时候,如果儿童表现出某种父母认可的行为,就会得到这种爱或关注;如果出现其他的行为,就得不到这种爱和关注。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儿童就会按照父母的价值观对自己进行定义。

例如,一个孩子中午不想午休,(睡觉),他并不瞌睡,就是想打一会儿游戏,孩子觉得这样很开心。

可妈妈一定要让他午休(睡觉),

妈妈对孩子说:“你怎么还不停下来睡觉呢?你这样让妈妈很生气,妈妈不喜欢你了!你总是让妈妈操心。”

这个时候,小孩子听到一种差评后,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孩子,让妈妈费心,他必须要按母亲的话去做,才能达到妈妈的满意。为了让妈妈不生气、不操心,不得不停下来睡觉,(孩子并没有评价母亲说的是否合理),而是把妈妈的价值观当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当然目的只有一个,是为了讨好妈妈。

久而久之,母亲把自己的价值观全部灌输给了孩子,孩子把母亲的价值观当作自己的自我概念时,孩子今后的行为不再有自己的评价过程指导,而只受他人价值规范的指导,这个过程就是价值条件化的过程。

“价值条件化”解释了人为什么很在乎别人的看法。

当一个人的自我与自我概念一致和协调,他的心理就是健康的,就能达到自我实现;相反,适应程度低的人自我与自我概念则趋向不一致和不协调,就会出现心理压抑,心理失调,异常行为,焦虑等各种心理障碍。

太在意别人说的话是种什么心理

你好,太在意别人说话是一种什么心理,我认为这是过于在乎外界的肯定,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在心理学上把这种心理状态叫做自卑心理。

拥有自卑心理的人,在日常的交流当中往往表现为缺乏主见。

拥有自卑心理的人,内心并不是没有想法和观点,但是为什么不能形成自己的主见,因为他缺乏自信,他的观点通常希望得到别人的印证和认可,然后他才能确认这是一个对的事情。

在日常交流中,就会特别在意他人说的话,希望从他人的观点中找到与自我观点的契合点,希望通过外界找到自我的信心。

当别人说的话,符合心理预期和他的观点刚好吻合,这时会非常有信心,他才有勇气把他的观点去表达出来。相反,如果他能表达的观点或说的话,和你的意见是不相同的,那么在这种时候,很有可能会压制自己的观点不发表,强迫自己去认同他人的观点。

要避免这样的情况更多的发生,你可以学着这样做:

当越多,你的内心会慢慢变得更加强大,当你的认知更加宽广,对于事物,你会拥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就会更加自信,你对于他人说的话和发表的观点,也能更好的去辨别对错,不会盲目跟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身上的缺点,有时候优点也是缺点,缺点也会变成优点。

我是一个特别内向的人,不善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就算朋友之间的聚会聊天,我也很少说话。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不善于交际(缺点),也有人把我理解为成熟冷静(优点)。

因为你把自己化成了黑夜,所以他人的言语和观点就成了你的烟火,让你格外在意。你应该成为他人黑夜中的烟火。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而我们生命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完善这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如果你特别在意他人说的话,你将会失去自我,失去了独一无二,他人的观点只能作为参考,过于在意将失去自我。

并不是要去屏蔽与自己一切不同的观点,而是要权衡自己与生活的平衡,保留自我在社会当中的独立人格,通过社会和他人的反馈,修改和完善自我的认知,绽放自己应该有的光彩。

我是心理洞察官,学习心理学,更好的做自己。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