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家庭心理 > 家庭关系

教育方法:如何通过探究式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如何有效的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如何有效的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十反思。由此可以看出,教学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把自身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效果。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写好教学反思。

一、教育理念的反思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素质,让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要彻底转变教育理念,不能让学生只会解答数学题目,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作用,培养并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如在《正方形面积》的教学中,面积推导是从数方格开始的,教师要在这一环节上花大量的时间,而不能只用演算或多媒体演示代替学生的操作实践,只把推导出的结论──即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这一公式交给学生。因为大量的题目演算不能代替儿童的切身体验,用多媒体也不能代替学生的操作实践。学生通过大量演算,似乎是掌握了这一知识点,但结果并非这样。我们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就能分出不同教学的高下:在一个用80平方厘米地砖铺就的大厅里,如何快速算出它的面积呢?有操作体验的学生马上想到数地砖的方法,而忽视操作教学的学生想到是只是要量出长和宽才能算出它的面积。

二、教学内容的反思

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因此,在一节数学课结束之后,教者要反思教学内容是否根据教学目标开发、利用学习资源,使之符合学生的经验、情趣和认知规律;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是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能否按照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否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进程以及突发事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游戏或多媒体,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一节时,先让学生做火车直行以及丢手绢游戏,让学生想象两个游戏的不同点,再用多媒体出示游乐园里的玩具,像滑滑梯、小火车直行、摩天轮、旋转木马,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运动变化分类,把滑滑梯、火车直行分一类,通过观察直到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告诉学生这就是平移;把滑滑梯、摩天轮、旋转木马分为一类,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类物体都围绕着一个固定的点或一个轴移动或作圆周运动,告诉学生这就是旋转。

在教学过程中,对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对他们设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他们从不同方面领略成功的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满足学生的数学学习方面的成就感;对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创设更多的机会,应设计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对他们每一点进步都及时表扬、鼓励和关怀。

三、教学方法的反思

现在教学的例题不再是以往不可捉摸的、抽象、游离于生活之外的应用题或文字题,已变成了各种形象生动、鲜活直观的生活情境:买东西、去旅游、做游戏、找规律等等事例,教学不再枯燥无味,所以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往往使学生感到学习轻松、舒服,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每位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如精彩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的突破,能坚定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信念;对学生做出合理赞赏的评价,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等。同时也思考一下,在课堂上是否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发展了。

四、教学结构的反思

首先,反思教学结构是否按照学生的身体发展水平和认知水平,划分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根据教学过程中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可分为: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各阶段有其独特的功能,既紧密联系,又互相渗透。其次,反思教学结构上对学生学习的取向,是否把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有效统一。两种学习形态将认知与情感、指导与非指导、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动与受动、外部物质活动与内部意识活动、个体与群体等诸因素加以协调、平衡,从而使教学过程为一个认识与发展的过程。第三,反思是否结合教学实践选择和运用新型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达到艺术水平。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目标指导下,通过对教学过程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在具体分析学科知识结构及学生认识特点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模式。要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开拓创新,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

五、学生学法的反思

新课程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教师只是一位组织者与主导者。因此,教师要避免唱独角戏,要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寻找解决的途径和方法。教师只是要创设情境,营造探索氛围,给学生提供机会。

六、学习过程的反思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完的认识这一课后,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各种用品创办小小商店,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购物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是多元化的,既可以思考教育观念与教学艺术,又可以思教学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既可以思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可以思学生学习的方法。从教师培养和发展趋势来看,实践与反思是未来教师成长的基本模式,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称职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探究作

在探索中成长
儿童时期的我在步履蹒跚的行走过程中成长,而如今青年时期的我在奇妙的化学世界中探索并获得新知.
化学课上,同桌的一次误操作,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硫酸铜溶液中,满试管的幽蓝色固体让我和同桌不知所措.这时,老师走了过来,在试管中滴了两滴稀盐酸,蓝色固体好似融化一般融进了水中.这个现象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想:先不急着问老师,自己去探探究竟!
回到家,我上网得知这个反应类型叫做复分解反应,它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如去除茶壶表面的污垢、水碱之类.我觉得化学世界的大门已渐渐的向我打开了,而我又一次获得了新的知识.
我猛然想起厨房里的那把布满水垢的水壶!我飞速冲到厨房,抄起水壶和醋瓶便开始了我的“探索”.我先用清水冲洗水壶,再用手捧住一点白醋,反复用手擦拭,看到水壶渐渐褪去白色的外衣,露出光亮的银色“皮肤”,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便又加了把劲儿,使劲擦拭水壶,手上有阵阵热感,我以为是“摩擦生热”呢,便没在意,一个猛子扎进能力提升后“自豪”的海洋中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也终于在学校学到了复分解反应.一天老师留的作业当中,有一道难题我挠破头皮也没有想出来,关键就是要求要反应放热.我看着那把水壶,想起擦水壶时的阵阵热感„„顿悟,复分解反应中的中和反应是放热的,我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提笔飞速地写出了答案.
在探索化学世界的过程中,我不放弃每一个不寻常的地方,更将理论与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并最终使自己的能力获得大幅度的提升.
在人生路上何尝不是如此呢?只要你坚持探索,即使不成功,也能在探索中成长!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在不断地探索未知世界,人类的历史也在不断地探索之中创造出来.今天,人类对世界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而所有这些只是人类用几百万年画出的一个知识圆圈中的一部分.圆外的未知世界远远不止这些.那么,就让我们不断努力学习,去摸索无限的未知世界吧!

小小课堂主人——学习感悟与探究 作文

当今社会,国与国的竞争,就是科技和教育的竞争。正因为这些,我们国家实施科教兴战略。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在日益的提高,科技的一次次的变革,人们逐渐意识到科技的重要性。为了科技的进步,国家的繁荣昌盛,我们该如何做呢?

体验感悟学习,要求我们在学习中重感情体验与感悟。七年级上册《童趣》中讲述了我们童年时代不一定有的体验。“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像和联想,会变得美丽而又奇特,从中可以获得许多‘物外之趣’。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让我们循着本文的记述,作一次洞庭之游,去感受南国那万顷碧波的阴晴明暗,去聆听作者那先忧后乐的拳拳心语。七年级下册通过《爸爸的花儿落了》让我们懂得我们’为什么既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

只有我们在语文学习中体验感悟学习,我们才能有独特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在学习中,无论我们把“语文”理解成“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还是“语言文化”,离开了学习过程中富有个性的体验和感悟,都毫无意义,只会使语文学习之路越走越窄。

有探究性的学习是我们当今发展的趋势 ,而杜郎口教学法只是他的一个载体。要求我们发挥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习和发展的主题的作用,在探究学习中,最大限度的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在《行道树》教学中,老师抓住“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句哲理性的化。提出三个问题?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行道树忍受了哪些痛苦?深沉的含义是什么?从而让我们深入探究,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培养我们的创造力。所以我们应该把老师当做我们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把老师当做你是为我们传送答案的机器。

为了在学习中更好的感知与探究,应该怎么办?

1.课堂学习更加积极主动。随着研究性学习课堂活动的开展,我们不再只是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主体性和能动性,我们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应积极地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与文本、与客观世界对话。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运用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独立的思考或进行小组活动,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学生角色从被动转变到主动。

2.逐渐掌握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使教师和教科书不再只是我们获取信息的唯一来源,我们通过实践逐渐懂得如何通过音像制品、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各种渠道获取信息,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

3.发展合作精神和团体协作能力。许多课堂活动和课外项目都是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的,学生要想获得成功,必须不断地和同伴进行交流、磨合,形成团体协作精神。

4.我们为了让视野更加开阔,更加关注社会。我们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做到更全面的看待问题,使自己树立主人翁意识,形成健康的人生观。

5.应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同学交流探究。

学会感知与探究,领略学习的乐趣,做课堂主人。

十年课程改革,您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哪些

《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新课改实施以来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开始由“厌学”转向“乐学”.接受式学习不再是主旋律,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介入,与接受性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奏响了一曲美妙的和声.在新课改理念的影响下,学生已开始学会在合作交流中分享学习的快乐,敢于展现与众不同的想象与创造.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已经形成了一套以传递知识为核心的外显的或内隐的观念体系和行为模式.而不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在生物教学中我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自觉地主动地去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因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中敢于提出问题,有自己一定的见解.培养了学生的勇敢和创新精神. 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倡导学生独立学习、学会学习. 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应该 转变师生角色,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现代教育的发展将依赖于师生关系的重建,维努迪在《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一书中指出:“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自学过程,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行为有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教育学认为:“学生能力的提高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成正相关”.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创造性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始终处于活跃的思维状态,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我通过多年的探索,发现探究性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活跃的思维状态,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上我常说:“人有兩件宝,双手和大脑”.在我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我力求做到探究型教学,让我的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手、口、眼、大脑都动起来,都“活”起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双边交流.这样,学生由喜欢听我的课,到喜欢生物学科,到乐学、爱学、会学,无论知识还是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那么,怎样让我们的生物课“活”起来呢?首先,我们要构建和谐氛围,让积极健康的情感走进课堂.在我的生物课上,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变成“平等中的首席”.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可以随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一种宽松的气氛中学习,在师生的双边情感交流中学习.健康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着积极的发展和促进作用,消极的不健康的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开始后进行起着阻碍和抑制作用,正如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在热情和融洽中思考,会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效果甚微.只有靠学生内在的情感动力,才能推动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在生物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积极创设健康的情感环境,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全身的发展.其次,要充分地让学生的手“动”起来.生物课是一门实践性、探究性都很强的学科,让学生的双手充分地感知和探索是我们生物教师的责任.手绘各种生物图片;用手感知呼吸时胸骨、肋骨的运动;感知小腿前伸时大腿的相应肌肉的收缩等;各种的探究实验,只要条件允许,我都要带领学生去探究、去发现;而课堂上的探究实验比起以前的实验课来说有许多不同之处.实验课的实验器材是实验员已经准备好的,而且各小组实验方法、步骤基本相同,实验过程中疑问出处也比较少,实验结论大致相同,课堂纪律很好掌握,学生会很安静.而探究实验比较开放,实验器材是仅有推荐性的器材,一部分由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创造性的应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边实验边研究,为了探究一个问题离开座位、离开学习小组,为了问题的一致不一致而争得面红耳赤时有发生,这样的课堂,似乎有点“乱”,实际上是“活”,当然在这时教师应当起到主导和调控作用.1、把握好整体方向——教学目标.这是本节课的主题目标和整体方向.我们的一切活动都围绕这个中心.有些学生为了玩,可能离开了探讨范围之外,教师要及时引导回来,使其加入集体之中.同时规范学生不能在课堂上作与探讨问题无关的事.2、规范好学生探究实验的习惯.比如:爱惜实验器材、讲究实验卫生、尊重他人实验方法的创造与想象、注意讲话声音、照顾其他人学习环境等.这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一定的规矩,在探究实验的课堂上,我们就会看到和谐的气氛.3、注重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实验结果与其他小组不一致是很正常的,应当学会在交流中找出原因,不要随便因此而改变自己的认识.这样在探究实验的课堂上就会减少或杜绝因为实验器材破损、实验材料乱放、乱讲话、对实验结果惊讶等原因引起的“乱”,在课堂上是和谐的探究实验气氛,学生之间是一种探究、讨论、交流的和谐氛围,虽然课堂上不是安安静静,但这是一种“活”而不是“乱”. 第三,问题激趣,激发潜能,让学生的大脑“活”起来.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表现为人们对某种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映.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愿望”.精巧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使学生振奋精神,提高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以他们的学习兴趣为转移到 ,当学生对某种学科知识产生兴趣时,他就会长时间的、积极的、主动的、心情愉快的去学习,而不会觉得是种沉闷的负担.因此,兴趣是影响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好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居里夫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而好奇心又是兴趣的导因.”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借助图片、课件等,辅以巧妙地语言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疑问或悬念,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免疫》一节的教学中,提问:人类生活的环境中,随时都可以接触到细菌、病毒,为什么有些人不生病,而有些人会生病呢?为什么患过天花的人今后不再患天花了呢?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直观教学,让学生的眼“活”起来.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生动说明了直观教学的价值.生物学是直观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直观教具有实物、标本、模型、挂图等;直观手段包括投影、录像、多媒体等,教师在授课中如能充分利用多种直观教具,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就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处于一种快乐的学习情绪之中,为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智能潜力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在教学中,我最常用的直观教具是挂图,插图具有直观、形象、生动、学生兴趣浓厚等特点,它能突出重点,以图代文传递信息,还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验证、探索生命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但在课堂教学中,有相当部分的教师不讲插图,更不深挖插图的潜力及插图的综合利用,失去了插图应有的教学功能,其深层内涵更不能表达,如DNA分子的发现过程、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等的插图教学对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有很好影响力.每年的生物高考试题分析表明:图表分析题、绘图填图题难度最大,失分率很高.这种现象说明,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识图、分析图、忆图、绘图的能力培养是不够的. 我最常用的直观手段是多媒体,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优化生物课堂,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点、进化方面等知识的学科.生物教学的内容往往要体现出“动”,并且还要体现出“动”的过程.这样,无论是用挂图、模型、投影或者实验,都有一个以上述手段为载体,形成表象,然后借助再造形象把握生命活动过程的问题.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在编写教案时,都要明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课时安排和教学过程等,甚至对自己的语言、表情、和板书等都有所考虑,对于教具、实物、模型和实验都要事先做好准备.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和接受所要讲解的知识.有了多媒体技术,这一切都变得更容易实现了.将现代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不仅是知识信息的载体,而且是调控教学的有效手段.实验证明单靠听觉,可获知识的 60% ,单靠视觉可获知识的 10% ,而视听并用 , 可达到 86.3% 以上; 就保持三天左右的记忆率来看,单用听觉是 15% ,单用视觉是 40% ,视听觉并用是 75% . 因此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从而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当然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要根据每节课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使用、灵活地使用,而不是一味地生搬硬套、千篇一律.在我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实践中我有以下几方面的心得和体会.(一)、根据教学目标和媒体效益,选择多媒体 教学是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所进行的课堂活动.课堂上的一切行为都必须遵循目标指导法则,教学媒体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与效益,其选用的原则自然也必须与教学目标相适应.因此,媒体的应用决不能随心所欲,必须做到媒体展示的知识内容与教材相适应,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如初中生物学中的《血液循环》一课,这是生物知识的重点、难点.《血液循环》的教学目标是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以及血液在循环途径中发生的变化.根据这个目标和媒体的功能,我们选择的逻辑思路是: 首先让学生用手摸到自己心脏的跳动,然后对照心脏模型,讲述其结构.(动态感受,静态观察,形成直观印象)依次展示:①心脏的结构(四个腔及瓣膜); ②与心脏四个腔相连通的血管;挂图展示体循环、肺循环路线;在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发生的变化,且用红色表示动脉血、蓝色表示静脉血.这样将复杂的血液循环整体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循序渐进 , 依次显示,学生思路清晰,教学效果很好. 观看血液循环课件演示,全面认识,加深理解. 课本中关于心脏的位置和形态是这样叙述的:人的心脏位于胸腔的中部,偏左下方,在两肺之间.心脏的形状像桃子,大小跟本人的拳头差不多. 过去讲解这部分内容时,除了用语言表达之外,还要演示心脏的挂图、模型及猪或羊的心脏实物,还可让学生用手指在自己心脏的位置.有了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在用语言表达的同时,在荧屏上展示活动的人体图像,配合语言讲解,指出心脏的位置和形态.既可用静态结构图(例如课本上的图和挂图)观察心脏构造,又可使心脏在三维空间作任意角度和方向的翻转,还可配上文字解释和有关声音,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在此基础上,接着就可讲解心脏的结构和生理功能.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它昼夜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里循环流动.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它有四个腔:上面有左心房和右心房;下面有左心室和右心室.只有同侧的心房与心室相通.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其中左心室的壁最厚.讲解这部分内容时,更可以发挥多媒体声、图、文、动画、视窗、色彩等多种媒体和手段的优势.在用语言讲解的同时,在荧屏上展示出心脏的结构图以及心脏收缩和舒张的动态形象.用鼠标指示心饥心房、心室以及心房和心室相通、心室和动脉相通,讲到哪部分,哪部分作相应的运动,最后再展示心脏全貌.这样,可以更加形象逼真. 从以上教学步骤可以看出,课堂教学在目标指导下将多媒体协调配合、各展所长、互为补充,运用多种手段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从而使学生感知全面,理解深刻,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创新、创造、探究等多种能力. (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多媒体 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容易使身心疲倦.据此,利用多媒体技术虽有加快教学节奏,加大教学力度,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但它具有声、光、电的综合刺激,使用一定要适时适度,在一堂课内频繁滥用,其结果势必事与愿违.如在《人类神经调节》一课,只在“条件反射的建立”上放课件,让学生真正理解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和联系就足矣.(三)、根据不同课型选择多媒体 尽管媒体的形式特点不同,传播信息的内容不同,但如果教师演示的千篇一律,也是无法适应学生好奇、求新的心理特点,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媒体使用的要灵活,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当地选用多媒体.(1) 新授课: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新授课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学目的在于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应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优势,恰当选用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传统媒体(标本、模型和挂图等)是上好此类课必不可少的.电教媒体(投影、幻灯、录相、电脑等)能够克服传统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化静为动,信息量大,图像生动,音响逼真,在理论教学中,可根据内容特点,合理选用,互相配合.如形态部分的“草履虫的形态结构”这部分内容,因草履虫的身体微小,肉眼难以观察清楚,在教学中配以模型,以 CAI 软件演示其内部结构,就有利于学生掌握其内部构造,形成深刻的印象.再如前面所说《血液循环》部分的教学设计,也是一个根据不同理论内容合理选用媒体的例证.(2) 实验课: 实验课是为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独立操作的能力,从而达到巩固知识、 培养技能、提高分析观察能力的目的.如:用课件示范基本操作要领,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课件进行演示,动态分析实验原理等,效果都是非常明显的.(3)单元复习课: 一单元的内容较多,可用投影或课件浓缩单元教学内容, 建立系统科学的认知体系,突出重点、难点.第五,鼓励提问,鼓励讨论,让学生的口“活”起来.杨振宁教授说过“做学问就是要学会怎样问问题”.在课堂上,我们都习惯于教学生怎样回答问题而忽略了教学是怎样问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适当地留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仔细观察和思考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再由师生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更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讲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后,我鼓励学生针对这两节内容进行讨论,比赛提问题,看谁提出的问题最具有探究性,最具有挑战性,最能引发大家的争论,同学们争着提问题,争着发言,一节课结束了,学生对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实质、原料、产物、能量的转变、意义等问题都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并且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会用所学的知识支持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尊重他人,正确对待他人的不同意见,认识到一个问题有许多不同的侧面,从而丰富对事物的认识,改变自己的认识和态度.现在的学生都很有个人独到的见解,在课堂上讨论问题时,会各持己见.往往因为讨论问题的结果不定而争论不休,这样造成课堂气氛“热烈”,表面上看这堂课似乎有点“乱”,但如果这堂课有规范,相反这就是一堂很“活”的课.1、规范学生通过讨论形成统一的认识——上课要听从教师的统一指挥.教师虽然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但必要的时候还是组织者、协调者、帮助者.学生讨论时可以把他们“放出去”,但适当时机也要帮助他们“收回来”,最终达成共识,切忌争论不休.2、要尊重他人,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我们要培养学生养成这样的良好的道德品质:不论对方的观点与己相不相一致,一定要学会耐心倾听,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更不能用不适语言讥讽嘲,这都是不礼貌的行为,要想让别人尊重自己,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当然,交流的时候要在适当时机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规范的同时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自主与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讨论中形成知识、方法的结论,在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在运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3、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教师应采取“宽容的策略、转换的策略、停顿的策略、幽默的策略、诱导的策略、暗示的策略”等.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堂都会出现不同的事件,教师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对课堂的应付能力.我们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我们的课堂出现了生机,充满了生命力,课堂是“活”了起来,但我们教师一定要学会驾驭课堂,只能让课堂“活而不乱”,否则没有目标的“活”、没有规范的“活”,才是真正的“乱”.第六,巧用艺术性的结尾,培养学习兴趣,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1)以故事讲述结尾,故事的风格,比较适合初中学生的口味,使他们容易产生一种亲切感,保持一颗童心.如在“蒸腾作用”一节结束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假如你是土壤中的一滴水,请说出你经过种植体最终散发到大气中的旅游路线.”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综合、加工、毛遂自荐,兴趣盎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并掌握了蒸腾作用的全过程.又如,在讲授“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一节时,以“花粉的奇遇”为题,让学生在想象和拟人化的讲述中,轻松愉快地领会了双受精的过程,学生通过对故事的讲述,自己的表现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激情高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2)让学生当医生或法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比教给学生某些现成的、特定的知识,让他们死记硬背更有效、更实用.例如,在讲完“人的呼吸过程”时,可以让学生当一回“法官”.有位孕妇生产完后,家人发现婴儿已经死亡,家人说是医疗事故,而接生的大夫说婴儿是死在孕妇的腹中的,于是发生纠纷告到法庭.请你当回法官,怎样确定婴儿是产前死亡还是产后死亡?这种训练很自然地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再如,在讲完《排泄》后,可问:一个病人经尿检发现尿里含葡萄糖,另一病人尿里含蛋白质和血细胞,请你找出原因,并提出治疗措施.又如: 讲授血型的有关内容时,先向学生介绍好下史料:“19世纪,医生为了抢救在战场上失血过多的伤员,尝试为伤员输血,开始竟获得意外的成功.可是当他们喜出望外地如法炮制继续为其他一些伤员输血治疗时,很多伤员不但没有被救活,反而因输血马上死掉了,这一事实令医生疑惑不解.为什么同样输血,有的救了命,有的却送了命呢?”于是把学生引入到了一个解决生命攸关的重大问题的情境.学生渴望找出引发结果的原因,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萌发出求知的,学生思维活跃,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而探求的开始正是创新意识的唤起之时,创新正是从这里起步.探究式教学使学生有以下几方面的提高.1、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经常可以发现,围绕一个事物或一个主题,学生会收集到相关的各种各样的资料.学习不再只局限于一本书了,而是拓展、延伸到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和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学生也不再只是听讲与做习题,他们学会了剪报贴画,搜集各种资料,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
2、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提高了.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交流研讨活动中学习.课堂上,学生们经常交流各自的探究过程,交流彼此的看法,交流思想情感体验.我们则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真实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心里的话、自己的话.实事求是的反映自己的观点.3、学生质疑创新能力提高了.新课程提倡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在探究发现活动中学习,从而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思考、质疑、批判、发现、求证的过程,学生能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发挥,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得到了培养.所以我说“经常被学生难住”原因就在此.
4、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生物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实验、探究活动,我们都积极创造条件,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得到了提高.总之,课堂教学是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从尊贵者、训导者、管理者转向引导者、激励者、服务者.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如何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古诗是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源泉。笔者根据多年来古诗教学的经验认为古诗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上的想学,自主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及掌握学习方法策略上的会学。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能力呢,笔者将其概括为”放——引——探——扩“四个字。

1/3页

一、 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所谓”放“即要求教师放开手脚,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课前布置学生根据古诗内容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资料,弄清作者生平简历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新大纲对高年级提出较高的阅读要求:”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

《朝天子,咏喇叭》是明代散曲家王磐的一首散曲。此曲借咏喇叭讽刺宦官装腔作势的丑态,揭露了他们为非作歹,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流露出作者愤激之情。但是由于古今生活环境的变迁,很难使学生感受到百姓被得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查询当时的写作背景资料。有的学生翻阅史书,有的问别人,还有的在网上搜索„„这样既使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又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 引——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古诗教学中教师的”引“显得至关重要。教师要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及听说能力,引导学生将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总。即为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实现资源共享、知识互补,又唤起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 探——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在此环节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训练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学习《暮江吟》,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划出不懂的字词,请同学们帮助解决。但是有一名学生提出诗人为什么不将”铺“改为”照“呢,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将”铺“与 ”照、射、映“等几个词比较,对照想象,体会哪个词最能传情达意,学生通过讨论,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看注释等体会出”铺“字的妙处在于写出太阳位置的极低,光线的柔和。通过此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会了自主学习的方法。整首诗从字词到诗意完全是由学生自读自悟出来的。看来,人本主义教学观十分正确:”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悟、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性。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

四、 扩——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入情入境,体验诗歌的画面美和意境美。当学完《寻隐者不遇》时组织学生将访者与童子对话的情境演一演。学生兴趣倍增,积极投入其中,在表演的过程中既将诗意阐述出来,加深了记忆,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表演能力。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