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心理科普 > 心理暗示

强迫症住封闭病房好吗(经常性担心门没关好是否得了强迫症)

经常性担心门没关好是否得了强迫症

病情描述:我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出门以后都会担心门是否关好了,有的时候会担心好长时间,干什么都没有精神,必须确认关了以后才行,不知道这是否强迫症,

重度抑郁需要住院吗

重度抑郁属于抑郁症中病情最严重的类型,已经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甚至无法起床,无法出门,无法上学上班。重症患者心境极端低落,对未来毫无信心,有自残的危险,者大多成功。

重度抑郁症患者一定要住院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以心理治疗为辅。病情减轻,转为中度后可在家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病情稳定后,可一边治疗,一边学习或工作。

抑郁症患者为什么不能独处

“抑郁症患者不能独处”----其实是人们出于基本认知所形成的一种判断。这种认知来源于“抑郁症患者总是压抑自己的情绪”“抑郁症患者不善交流”“抑郁症患者太内向了”等观念的固化。因为,一提起抑郁症患者,人们普遍认为:内向、消极、甚至有点懦弱。那么,为了防止抑郁症患者,更加内向、消极,人们自然认为“广泛社交”是一种有效的应对策略。那么,这种认知对吗?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不完全正确。

具体原因我们一个个来看。

人离不开关系,既要依赖关系,又要处理各种关系。因此,相当多的抑郁症患者,都是因为人际关系而抑郁。比如亲密关系、同事关系、和自己的患者。更有甚者,对所有陌生的关系,都有一种防御和恐惧的心理。简称“社交恐惧症”,这类人群,本身就非常惧怕关系。因为过往经历没有让他们体验到足够的安全和放松。所以,他们对关系是不信任的。而由于不信任,他们也总是在人际关系中四面楚歌。

因此,如果逼着对人际关系非常恐惧的人,去社交很有可能适得其反,让他们的恐惧和焦虑感因此升级。这就相当于再反复揭开病人的伤疤,不但伤口愈合不了,还会让病人疼痛难忍。

独处不等于与世隔绝和孤独

很多人一提到“独处”,立马想到的就是--孤独、凄凉、颓废甚至是死亡。

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类社会发展起来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了抵抗孤独。不管是组织家庭、发展事业还是建立社交。因为,我们都怕孤独,孤独总让人联想到“没人疼、没人爱”,伴随而来的就是没有价值感。因此,人类终生都在对抗孤独。即使,很多活动形式流于表面。

而抑郁症患者给人的感觉就是孤独、颓废。如果他们不去社交,总是独处,那么人们也会认为他会越来越孤独,越来越自我封闭,有些人甚至认为他们会就此失去社交能力,变得更难和人相处了。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只要我们存在这世间,是很难做到绝对的独处的。很少有人自己去深山老林修行,或者关起门来一个月不见人。大多数人所谓的独处,可能仅限于暂时不上班,不喜欢出门,但跟身边的家人朋友还是有交流的,只不过是切断了“扩展社交范围”的路径。因此,这种情况下的独处其实和孤独、与世隔绝还有很大的区别。人们大可不必为此焦虑。

独处可以自我反思,自我疗愈

独处之所以未必是一件坏事,原因就在于,独处给了我们很多反思和疗愈的机会。反思,是一种内外探索行为,比如你可以通过一些自助书籍,来帮助自己走出抑郁心境。在这里我推荐《伯恩斯情绪治疗法》中的“双栏法”,可以有效缓解抑郁情绪,有时甚至立竿见影。疗愈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生。而更重要的是,独处让我们有时间恢复心理能量,因为抑郁症患者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屡遭挫败,深受重创,内耗非常严重,因此,他们往往回到家什么也做不了,只想一个人呆着。如果此时再让他们投入另一场交际盛宴,恐怕他们只会内耗的更加严重。

当然,我不鼓励抑郁症患者与世隔绝,因为那种独处形式脱离了社会生活,我对独处之所以有着正面的认可,是建立在“暂时不上班、不扩展社交范围”的基础上。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