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心理科普 > 心理常识

心理学 分析题(抑郁症在线测试题)

抑郁症在线测试题

三甲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医学影像科

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自己遇到一些事情时,往往手忙脚乱,不知怎么处理;当别人有事来找我们时,我们反而分析得头头是道,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语出后晋刘昫的《旧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原是指下棋的人和看下棋的人,后引申为一件事情中的当事人往往因为利害得失考虑太多,认识不全面,反而不如旁观者看得清楚。如果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怎么解释这一现象呢?心理咨询师里外雅堂来和你说一说。

阿斯伯内多效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曾写过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我们所处的位置影响了我们的视角,使我们无法看清庐山的全貌,而我们的情感也影响了我们客观的认识庐山。这其实就是阿斯伯内多效应。

这就是说,当我们身处事情之中时,我们往往看不清事情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分析其影响因素,大概有三点:

1.看问题的视角

欣赏庐山也罢,待人接物也罢,我们所选的位置,所采用的视角很重要。如果我们的观察点不好、不合适,就会看不清画面或者事实。譬如说,一块正反两面颜色不一样的木板,两面分别涂上红色和绿色,站在正面看的人,会说这个木板是红色的;站在反面看的人,会说这个木板是绿色的。结果两个人争得面红耳赤,其实两个人看到的都不是,他们只是因为站的位置不一样而只看到了其中一面而已。

2.情感卷入太深

对于一个事件,当事人往往有一个特点,就是情感卷入太深,在这件事情上倾注了太多的感情,使自己沉迷其中而看不清事实,被表象所迷惑。另一个是,多数人并不是那么能驾驭情绪,而是被情绪牵着鼻子走,导致个人行为被情绪左右,很难看清事情的客观。

3.心存私念

如果说当事人处处权衡利弊和得失,处理问题就会变得更加困难。因为人一旦存有私心杂念,就很难辨别是非。典型例子,熊家长维护熊孩子。有私心者无法做到集中精力,全心观察事物,即便是看到了全貌,也不可避免的产生偏心反应,无法真正客观的看待和处理问题。典型例子,同样是出轨,社会上往往骂来骂去,往往是骂女人的比较多。如果谁这个时候站出来说句话,就成了“女拳”。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一情况呢

我们的周围环境时时刻刻发生着变化,而我们却似乎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因为我们身在其中,已经习惯了,感受不到。同时,周围环境的变化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但我们却对此熟视无睹。等到有一天,我们离开了,再回来看看曾经熟悉的环境,猛然发现,这个环境变了。由于曾经的远离,我们的习惯没有改变,认知没有刷新,因而发现了周围环境的变化和差距,这就“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现实生活中的另一种体现。

如何破解这种迷局现象?

1.选择站点

一个事件并非只有一个视角,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可以集思广益,让自己看到事情的更多面。例如,同样是失业,每个人原因各不相同;同样是原生家庭,每个人遇到的情况也不一样。

2.学会轻装上阵

事务缠太多,情感卷入太多,就无法看清问题,尤其是事件发生时所产生的情绪,严重影响了一个人对事情本身的观点和看法。比如一件事情让你很生气,如果你一直在气头上,就会看什么都不顺眼。而你把情绪梳理好了,再回过头看待事件,产生的是不一样的看法和感受。

3.真正做到心中无私念、成见

人与人相处时间久了,或者在某个环境中生活久了,往往会留下一些刻板印象,这些刻板印象严重影响了人对事物的判断和认识。譬如说你正好和一个很讨厌的人发生,由于你本身讨厌这个人,那么看待这个问题时,就很可能会认为什么都是对方的错。

4.掌握变焦式观察法

所谓变焦式观察法,就是将自己想象成局外人,跳出局,看待事情。例如,或者将事情想象成发生在很久以前的;或者将事情想象成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或者将自己想象成一名长辈,来看待事情中的自己。

因此,在生活中要选择好观察事物的点,尽可能的多角度分析,从不同角度看到事物的多面性,了解事情的全貌,看清事情的本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不容易陷入迷局。

以上是我的回答,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欢迎下方评论区留言,共同探讨。

这里是心理咨询师里外雅堂,码字不易,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个赞;如果我的回答对您和您的朋友有帮助,请转发给他们。谢谢!

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有哪些有趣的研究和结论

问达语言学心理语言学PsychologyresearchStudy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有哪些有趣的研究和结论?心理学实验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有趣的研究和结论,那么当心理语言学把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方法引入了语言学研究之中后,有没有一些有趣或者有价值的研究呢?心理学实验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有趣的研究和结论,那么当心理语言学把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方法引入了语言学研究之中后,有没有一些有趣或者有价值的研究呢? Add Comment Invite to answer Report Share7 Followed Add Comment Invite to answer Report7Follower1 answer徐老鬼(Zhejiang University)早一秒不会遇到、来比赖… liked this post.首先,让我们先来明确一下心理学这门实证科学是如何和语言学扯上关系的。在很多人看来,语言学的学生就是学各种语言的。但是实际上,既然都已经自成一门学问了,那么必然就是要做研究了,简单点来说,语言学狭义上就是研究人类语言的一个学科。但是接下来,又会有人跳出来说,语言学和语言有关,那就是纯文科的东西啦。这就又是一个典型的刻板印象了。在语言学这门学科中,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从事的是诸如话语分析、画句法树分析成分这种定性研究;但是前面也有说到,狭义上,语言学是研究人类语言,但是广义上呢?语言学还要去研究人类是怎么学会语言的,也要研究人类在说出某些特定语言的时候大脑里是怎么想的,甚至还有研究某些人是怎么失去了语言这个能力的......以上列举的这些研究分别对应到目前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便包括了语言(二语)习得研究、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等等。心理、认知、神经?是不是听起来画风突变了?没错,属于我们语言学狗的bigger时间到了。跨学科研究的趋势,让心理学、神经认知科学得以将实证科学的实验和定量分析方法引入到了语言学的研究中来。从目前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语言认知、双语机制、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等方面。虽然在形式语言学、生成语法学派眼里,与心理语言学密切相关的认知语言学(以UCB的George Lakoff为代表,对这位乔老爷的死对头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和《别想那只大象》)基本就是跳大神搞忽悠的;也虽然现在心理语言学的很多研究其实是心理系的人做出来的,但是!按照我院院宝老刘的说法,心理语言学虽然还有很多不靠谱的地方,但是严谨的实验方法和定量分析还是给语言学增添了科学性的色彩滴~好了,背景知识介绍到这里,往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个可能会觉得有趣的心理语言学研究吧。The Foreign-Language Effect: Thinking in a Foreign Tongue Reduces Decision Biases (2012) 这篇研究是芝加哥大学心理系的几个学者做的关于双语、语码转换和外语学习对于人们作出决定时的思维的影响。那么,大家觉得在用一门我们没有那么熟悉的外语进行思考和作出决定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变化吗?是更容易冲动,还是更加深思熟虑?在这篇文章里,作者B. Keysar等人通过三大组实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他们提出了两种情况的假设:1. 使用外语做决定时,由于对这门语言的不熟练,可能会增加认知上的负担,从而让我们更依赖于直觉上和情感上的加工,因此外语的使用便会使我们的决策偏差加重;2.使用外语做决定时,由于外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距离机制”,使我们不会轻易地启动直觉系统,而是倾向于更深思熟虑的思维,也就是说让人们更依赖于一种系统的加工方法,也就降低了决策偏差发生的可能性。然后,就是针对假设进行的实验了。实验的被试人员方面,挑选的都是在课堂上进行了某门外语学习的人(为了控制条件,这些人的母语相同,所学习的外语也都相同,且被试的父母都不是这门外语的本族语者);被试还进行了前测,用来确保他们对实验中涉及的外语掌握达到实验所需要的程度;实验材料方面,使用的文本原始材料都是英语,然后被翻译成目标外语,之后再翻译回英语,以便确保可比性。此外,作者还请了双语本族语者对文本材料进行了鉴定,确保翻译的材料意义得到了准确的表达。第一组实验(测试的是frame-risk的决策偏差效应):作者先找来一群英语为母语,学习日语的美国大学生,然后让他们回答一道关于“亚洲疾病”的决策题。(注意!!!这里题目的第一种表述用的是Gain-frame,也就是说会让人们觉得作出的决策是让人们可以“获救”;第二种表述则是用的Loss-frame)接着,作者又分别找来一群以英语为外语,韩语为母语的大学生,以及一群在法国巴黎学习的英语母语者,让他们回答类似的题目,只不过这一次题目的主题从挽救生命变成了扭转失业局面。在这组实验中,被试人员被随机安排使用母语或者外语进行回答Gain-frame或Loss-frame的题目。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Medicine A,还是Medicine B,最终的收效实际上是一样的,只不过A给出了一种确定数字的结果,B则用了概率的表述 :)三小组实验结果都表明,被试在使用母语作答Gain-frame时,会倾向于选择有确定结论的Medicine A,而作答Loss-frame时,由于表述词从“saved”换成了 “die”,被试因此受到“框架”思维的影响,选择Medicine A的人大大减少。相反,当被试使用外语做出选择时,这种gain-loss的不平衡现象,即决策偏差情况得到了大大改善。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马上得出结论说,使用外语做决定确实就能降低我们的决策偏差了呢?作者告诉我们:不是!作者提出了另一个假设:有没有可能被试根本就没管材料是母语还是外语,只是随意地在确定事件和概率事件里做了个决定呢?基于这个假设,作者又做了一组控制实验:这次的被试是一群以西班牙语为外语,母语为英语的美国大学生。题目材料依旧是以改善失业问题为背景,其他条件不变,只是在Gain-frame的情况下时,确定选项A的数字比之前变少了。(也就是A和B两个选项的最终收效不一样了)最终得出的结果,还是与前面的实验一致:在使用外语作答时,被试的决策偏误被大大减轻了;同时也表明,这一结果是不受被试所使用的母语或外语种类的影响的~第二组实验,作者们又针对“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这种现象进行了研究。在这里,作者假设人们使用不同语言(母语或外语)进行赌注时,“损失规避”的现象会不会发生改变?在这组实验里,被试(母语为韩语,英语为外语)被给出的都是概率相等的bets,只不过有一半拥有更高的赌注(输掉119,000或者赢得170,000);另一半则赌注低得多(输掉200或者赢得500),这里的金额都是虚拟的假设。一般情况下,人们在金额涉及较大时,会选择损失规避,而在涉及金额较少时,则不会有这种表现。而实验结果表明,在使用外语做选择时,被试的这种“损失规避”行为被减少了。第三组实验中,作者将赌注由虚拟的金额换成了被试自己的钱,使用的语言也进行了改变。最终得出的结果,同样地,在使用外语进行选择时,被试进行“损失规避”的行为减少了。好了,通过上面这三大组一共六个实验,作者最终得出了结论:使用外语会增加人们的情感距离和认知加工过程中的负担,因而才会使得第一组实验中的framing效应被减轻,而使得后两组实验中的loss-aversion现象也被减弱了。那么,作者做了这一堆实验又有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呢?是有的~比如说,经常使用外语进行日常决策的人(例如进行储蓄、投资理财等等决定时),他们可能会比用母语进行选择的人更少出现偏差,因为他们那种相对短视的损失规避行为被减轻了(所以啊!论学习一门外语的重要性!论每天开口说外语的重要性啊!)———————————————————以上就是我给大家介绍的我觉得还比较有趣的一个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啦,类似的研究还有一些,也有另外一些关于认知隐喻和语言之间关系的研究,以后有机会再介绍~参考文献:Keysar B, Hayakawa S L, An S G. The foreign-language effect thinking in a foreign tongue reduces decision biases[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2, 23(6): 661-668.首先,让我们先来明确一下心理学这门实证科学是如何和语言学扯上关系的。在很多人看来,语言学的学生就是学各种语言的。但是实际上,既然都已经自成一门学问了,那么必然就是要做研究了,简单点来说,语言学狭义上就是研究人类语言的一个学科。但是接下来,又会有人跳出来说,语言学和语言有关,那就是纯文科的东西啦。这就又是一个典型的刻板印象了。在语言学这门学科中,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从事的是诸如话语分析、画句法树分析成分这种定性研究;但是前面也有说到,狭义上,语言学是研究人类语言,但是广义上呢?语言学还要去研究人类是怎么学会语言的,也要研究人类在说出某些特定语言的时候大脑里是怎么想的,甚至还有研究某些人是怎么失去了语言这个能力的......以上列举的这些研究分别对应到目前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便包括了语言(二语)习得研究、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等等。心理、认知、神经?是不是听起来画风突变了?没错,属于我们语言学狗的bigger时间到了。跨学科研究的趋势,让心理学、神经认知科学得以将实证科学的实验和定量分析方法引入到了语言学的研究中来。从目前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语言认知、双语机制、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等方面。虽然在形式语言学、生成语法学派眼里,与心理语言学密切相关的认知语言学(以UCB的George Lakoff为代表,对这位乔老爷的死对头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和《别想那只大象》)基本就是跳大神搞忽悠的;也虽然现在心理语言学的很多研究其实是心理系的人做出来的,但是!按照我院院宝老刘的说法,心理语言学虽然还有很多不靠谱的地方,但是严谨的实验方法和定量分析还是给语言学增添了科学性的色彩滴~好了,背景知识介绍到这里,往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个可能会觉得有趣的心理语言学研究吧。The Foreign-Language Effect: Thinking in a Foreign Tongue Reduces Decision Biases (2012) 这篇研究是芝加哥大学心理系的几个学者做的关于双语、语码转换和外语学习对于人们作出决定时的思维的影响。那么,大家觉得在用一门我们没有那么熟悉的外语进行思考和作出决定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变化吗?是更容易冲动,还是更加深思熟虑?在这篇文章里,作者B. Keysar等人通过三大组实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他们提出了两种情况的假设:1. 使用外语做决定时,由于对这门语言的不熟练,可能会增加认知上的负担,从而让我们更依赖于直觉上和情感上的加工,因此外语的使用便会使我们的决策偏差加重;2.使用外语做决定时,由于外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距离机制”,使我们不会轻易地启动直觉系统,而是倾向于更深思熟虑的思维,也就是说让人们更依赖于一种系统的加工方法,也就降低了决策偏差发生的可能性。然后,就是针对假设进行的实验了。实验的被试人员方面,挑选的都是在课堂上进行了某门外语学习的人(为了控制条件,这些人的母语相同,所学习的外语也都相同,且被试的父母都不是这门外语的本族语者);被试还进行了前测,用来确保他们对实验中涉及的外语掌握达到实验所需要的程度;实验材料方面,使用的文本原始材料都是英语,然后被翻译成目标外语,之后再翻译回英语,以便确保可比性。此外,作者还请了双语本族语者对文本材料进行了鉴定,确保翻译的材料意义得到了准确的表达。第一组实验(测试的是frame-risk的决策偏差效应):作者先找来一群英语为母语,学习日语的美国大学生,然后让他们回答一道关于“亚洲疾病”的决策题。(注意!!!这里题目的第一种表述用的是Gain-frame,也就是说会让人们觉得作出的决策是让人们可以“获救”;第二种表述则是用的Loss-frame)接着,作者又分别找来一群以英语为外语,韩语为母语的大学生,以及一群在法国巴黎学习的英语母语者,让他们回答类似的题目,只不过这一次题目的主题从挽救生命变成了扭转失业局面。在这组实验中,被试人员被随机安排使用母语或者外语进行回答Gain-frame或Loss-frame的题目。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Medicine A,还是Medicine B,最终的收效实际上是一样的,只不过A给出了一种确定数字的结果,B则用了概率的表述 :)三小组实验结果都表明,被试在使用母语作答Gain-frame时,会倾向于选择有确定结论的Medicine A,而作答Loss-frame时,由于表述词从“saved”换成了 “die”,被试因此受到“框架”思维的影响,选择Medicine A的人大大减少。相反,当被试使用外语做出选择时,这种gain-loss的不平衡现象,即决策偏差情况得到了大大改善。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马上得出结论说,使用外语做决定确实就能降低我们的决策偏差了呢?作者告诉我们:不是!作者提出了另一个假设:有没有可能被试根本就没管材料是母语还是外语,只是随意地在确定事件和概率事件里做了个决定呢?基于这个假设,作者又做了一组控制实验:这次的被试是一群以西班牙语为外语,母语为英语的美国大学生。题目材料依旧是以改善失业问题为背景,其他条件不变,只是在Gain-frame的情况下时,确定选项A的数字比之前变少了。(也就是A和B两个选项的最终收效不一样了)最终得出的结果,还是与前面的实验一致:在使用外语作答时,被试的决策偏误被大大减轻了;同时也表明,这一结果是不受被试所使用的母语或外语种类的影响的~第二组实验,作者们又针对“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这种现象进行了研究。在这里,作者假设人们使用不同语言(母语或外语)进行赌注时,“损失规避”的现象会不会发生改变?在这组实验里,被试(母语为韩语,英语为外语)被给出的都是概率相等的bets,只不过有一半拥有更高的赌注(输掉119,000或者赢得170,000);另一半则赌注低得多(输掉200或者赢得500),这里的金额都是虚拟的假设。一般情况下,人们在金额涉及较大时,会选择损失规避,而在涉及金额较少时,则不会有这种表现。而实验结果表明,在使用外语做选择时,被试的这种“损失规避”行为被减少了。第三组实验中,作者将赌注由虚拟的金额换成了被试自己的钱,使用的语言也进行了改变。最终得出的结果,同样地,在使用外语进行选择时,被试进行“损失规避”的行为减少了。好了,通过上面这三大组一共六个实验,作者最终得出了结论:使用外语会增加人们的情感距离和认知加工过程中的负担,因而才会使得第一组实验中的framing效应被减轻,而使得后两组实验中的loss-aversion现象也被减弱了。那么,作者做了这一堆实验又有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呢?是有的~比如说,经常使用外语进行日常决策的人(例如进行储蓄、投资理财等等决定时),他们可能会比用母语进行选择的人更少出现偏差,因为他们那种相对短视的损失规避行为被减轻了(所以啊!论学习一门外语的重要性!论每天开口说外语的重要性啊!)———————————————————以上就是我给大家介绍的我觉得还比较有趣的一个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啦,类似的研究还有一些,也有另外一些关于认知隐喻和语言之间关系的研究,以后有机会再介绍~参考文献:Keysar B, Hayakawa S L, An S G. The foreign-language effect thinking in a foreign tongue reduces decision biases[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2, 23(6): 661-668.Read morePosted on 2016-05-11 16 Add Comment Mark ReportRelevant Question心理学行业名人故事Psychology心理学相关专业介绍Psychology心理学专业介绍解读Psychology教育部和自然科学基金委达成共识:开辟支持教育研究的渠道yidueduEducation什么人适合学习心理学专业Field of StudyPsychology在线助手预约专家提升科研背景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