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心理健康 > 心理疾病

最实用的五种心理学效应(在心理学中,总觉得别人的东西比自己的好是)

在心理学中,总觉得别人的东西比自己的好是

两个有趣的现象,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我们往往不会嫉妒自己太远的人,而是容易嫉妒自己身边的人;另一个现象是我们往往嫉妒那些拥有天赋或资源的人,我们对他们似乎付出很少的努力就获得太多的关注或者回报深感不满。

人有妒忌心是正常的,嫉妒自己的亲近的人更是人类正常的情感之一,不必为之过度内疚。而且嫉妒心也不全是坏事,好的嫉妒心会促使人去努力,把这当作提高自己的动力。

当我们在内心承认这是每个人都存在的心理会有助问题的解决:因为正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嫉妒的一大根源就是来自被破坏的优越感。

人对身边的刺激总是更加敏感,我们不会因为明星买了车就认为自己必须买车,但是我们会因为隔壁邻居都买了车而考虑我们家也不能落后,在这里嫉妒心的另一面也许是虚荣心。

要避免虚荣心也是很难的,唯有你内心真正不把成功的标准设置为一个路径后才能解决。

嫉妒心的另一来源其实是缺乏安全感,所以我们对拥有天赋的人始终怀有一点羡慕甚至是嫉妒心,我觉得很大一点上就是因为我们觉得他们成功实在是太容易了。

在这里,嫉妒倒不全是嫉妒,嫉妒和自卑从来是一体的,比得过就是骄傲,比不过就是自卑。

越不希望发生的事越会发生,在心理学上称为

在心理学上称墨菲定律或是墨菲效应。

墨菲定律的原句是这样的: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

墨菲定律主要内容:

1、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2、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3、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4、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成立条件:

1、事件有大于零的概率;

2、样本足够大(比如时间足够长,人数足够多等)

有哪些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①标签效应实验,心理学家克劳特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要求一群参加实验者对慈善事业做出捐献,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有捐献,分别说成是“慈善的人”和“不慈善的人”。相对应地,还有一些参加实验者则没有被下这样的结论。

过了一段时间后,当再次要求这些人做捐献时,发现那些第一次捐了钱并被说成是“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被下过结论的人捐钱要多,而那些第一次被说成是“不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被下过结论的人捐献得要少

标签效应定义: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原理: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②瓦拉赫效应,在人才心理学中,人们把那些大智若愚者的特殊才能被正确发掘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现象,称之为“瓦拉赫效应”。 瓦拉赫是一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曾经被许多教师判定为不可造就之才,尔后被化学老师发掘,给他指明方向,而后成功发展,直至成为化学界的巨人。因此,人们把这一现象,称之为瓦拉赫效应

瓦拉赫效应的来历

瓦拉赫具体成才的经历是这样的。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对他做出了如下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此时,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为班上倒数第一。此时,学校的评语对他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对瓦拉赫的笨拙表现,当时多数教师除了感叹别无他法。

而此时的一位化学教师却与众不同,认为瓦拉赫在文学、绘画艺术方面虽然表现不佳,但他那一丝不苟的品质,是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必备条件,建议他试学化学。父亲与他都接受了化学教师的建议,从此学起了化学。这下,瓦拉赫的智慧火花一下被点着了,而且一燃就不可收拾,他在化学方面的聪明才智被彻底地发掘出来了,一下成为在化学方面公认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在同类同学中遥遥领先,直至最后摘取诺贝尔化学奖,为人们所称颂。

③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在《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这么说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社会心理学上也经常借用这一名词。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健康问答,健康咨询,咨询医生,疾病咨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