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心理教育 > 青少年心理

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量表(丧失所有兴趣,焦虑、抑郁情绪伴随左右,人生有无力感,是心理疾病的前兆吗)

丧失所有兴趣,焦虑、抑郁情绪伴随左右,人生有无力感,是心理疾病的前兆吗

丧失了所有的兴趣,对任何事情都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这就是一个人极度空虚,人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的消极情绪,是一个人对生活没有追求的表现。同时伴有焦躁,抑郁等负面情绪的时候,是心理疾病的征兆之一。空虚的存在能让人感到消极,渐渐消磨人的斗志,侵蚀人的灵魂,严重的空虚会让一个生命走向毁灭。在生活中我们强常常听到有的人说“唉,真没意思”,“哎,无聊极了。”之类的抱怨,这就是心灵空虚的表现。如何让自己尽快赶走空虚呢?首先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空虚产生的主要根源是对理想,信念,追求的丧失,所以树立远大理想,建立明确的人生目标,一步步坚定的向着目标出发,空虚就会渐渐离你而去。其次,要培养出对生活的热情,生活是美好的,就看你用怎样的态度去对待它。所以,当你感到空虚时,一定要尽量多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让充实填满你的生活,你哪里还有心情和闲暇去空虚。最后,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人们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但由于心理素质不同,有人遇到一点挫折便垂头丧气,有人却能面对困难毫不畏惧。因此,有意识的加强自我心理素质的训练,就能够将空虚及时的消灭在萌芽状态,使自己的人生充满阳光!

精神病和神经病有什么区别

谢谢邀请。生活中,由于语言本身的灵活性导致了我们在很多词汇的使用上不够严谨,这不能说是我们用错了,只不过很多时候由于时代的发展,词汇本身的语义变得丰富了,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在不同语境下含义不相同、容易混淆的事实,这个事实也会引起一些交流障碍。

今天我们要论述的课题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区别以及它们在医学科学上的含义,我们是如何将它们混淆的呢?首先,我们有必要提一下这两个词语的规范释义。

神经病,汉语基本解释是神经系统疾病。是由于神经系统的组织发生病变或者机能发生障碍导致的疾病,在俗语中,常常被用作精神病的俗称,其实,医学上神经病特指神经组织发生器质性病变。

精神病,汉语基本解释是人的大脑功能紊乱而突出表现为精神失常。医学上又称精神疾病,多是由于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认知、情感、意志等精神活动出现障碍。

二者容易被混淆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常拿神经病作为对精神病的俗称。比如我们形容一个人“发神经”,可能就是我们看到一个人突然歇斯底里、大喊大叫,或者是疯疯癫癫自言自语。

外在表现

精神病和神经病的外在表现是完全不同的。神经病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我们的神经组织受到损伤,会产生疼痛、麻木、晕眩、身体功能失调,最终导致失眠、失禁、瘫痪、颤抖、抽搐、肌肉萎缩无力等症状。

而精神病的发生则是受到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这类疾病通常有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和个人特质也有关系,外在表现为感觉障碍、知觉障碍、精神障碍、情感障碍、智力障碍、记忆障碍等。

复杂的神经组织发生结构改变、功能失调都可能引起精神疾病,长期处于负面精神环境中或者受到极大的刺激后超过心理临界值就会引起精神病。下面,我们由浅入深地举例说明二者的不同。

一、神经刺激反应

你冷不防地在某人背后大喊一声,那个人被吓到了,导致手中的杯子掉落了,你会觉得这个人是犯了神经病吗?不会,那么这个人是犯了精神病吗?也不是。其实,他不过是神经受到刺激,产生了应激反应,需要把手腾出来做防卫。对,这就是正常的神经刺激反应而已。

二、神经衰弱

你去另一个人身后大喊一声,那个人一下子被吓哭了,这时候你就感觉,“哇麻烦了,这么严重啊?完全超出预料之外了”。人的神经反应通常是有规律的,我们的行为也是有规律的,神经受到刺激后行为超出常规的话就有一些病变了,不过,这种被吓哭的情况也是属于稍微正常的,也就是心理脆弱,有些神经衰弱罢了,根据现代医学观点,所有人或多或少都有点精神疾病。

三、精神病

这次你跑去一个平常很要好的人背后吓他,这个人被吓了一大跳,立马歇斯底里起来,疯狂地大喊大叫,还追着你不停地打,力气也突然变大了,最终在身边人的阻止下才停下来。我们排除其他不合理的因素,在所有人看来这只是一个正常的玩笑,事后调查发现那个人没任何损失,那么,这就是精神病了。

患有精神病的人不受主观控制,只要受到相应刺激,就会做出严重的过激反应,直到宣泄完压力为止。好比正常人洗手,一两遍就好了,有洁癖的人可能会洗十几遍。无论是初期精神疾病还是后期精神疾病,都有不受本人控制的成分在里面。

四、神经运动疾病

还有一种不受控制的异常表现,比如,一个人坐在对面和你面试,其他一切都正常,回答问题也很优秀,但是,他嘴里会不停地发出“啵”“啵”这样的声音,很多人可能不会在意这个细节,其实这是一种叫妥瑞氏症的神经运动疾病。神经病就是这样,看起来一切都很正常,但是行为上却有功能不正常的地方。

神经病的表现主要是行为上的,而且通常也没有什么危害性,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患者的自主意识是正常的,思维认知心理与常人无异。精神病的表现主要是精神上的,可能会让患者失去正常的判断能力,思维走向极端。

由于神经病通常伴随着神经组织受损病变,这一点也会引起精神病。相似的发病原因,让我们会觉得神经病就是精神病。比如,神经组织发生病变,神经受到,可能会引起四肢麻木这样的神经病,也可能会引起狂躁症这样的精神病。

相似的病症表现也会是我们无法判断一个人是神经疾病还是精神疾病,比如,失眠,神经组织受损,或受到可能导致失眠,而长期的焦虑、压抑也可能会导致失眠。有时候判断一个人是否是精神病患者,需要去医院做详细诊断才能下结论。

现实意义不同

精神病和神经病的的区别在现实意义或者说生活意义上有很大的不同,它们的可预防性,可治疗性会对生活对现实产生极大的影响。相对来说,神经病是较为“好”处理的一个对象,因为那是神经器质性病变导致的,在预防上也没有有太多复杂的地方,处理应对的唯一标准就是医学科技的发展,医疗技术好了就可以治疗。

相比之下,精神病的患病几率更大,也难以进行预防和根治,难以进行有效治疗和复发的可能性也很大,但是又不能置之不理,因为它对人的影响是不可预测的。一个抑郁症患者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治疗可能会严重到坠入或者这样极端自我毁灭的倾向。由于紧张压力造成的失眠,可能会在长期环境下发展成严重的抑郁症。

所以,在平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自身心理健康,一旦出现精神、情绪、情感上的异常,就要及时去自我疏导,放松,自己解决不了就要去找心理医生,要时刻保持一个轻松自然的状态。

最理想的标准是,每一天都早起早睡,每一天起床都是心情愉悦精神充沛,每一天晚上睡觉时都是安稳入眠。有个小诀窍: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在森林里生活的熊,或者其它的自己喜欢的动物,每天有规律地生活和休息。

- The End -

作者 | 墨菲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为什么患有抑郁症的人不想吃药

根本原因是把抑郁、焦虑、强迫、恐惧等正常人的心理障碍归到精神疾病范畴和抗抑郁、焦虑治疗观念太落后:起效极慢、付作用大、改善症状不夠满意导致患者不愿服抗抑郁药物。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这种情况世界各国都有,只是我国特别多,原因有以下几条:

1.人几千年来形成一个理念:缺什么补什么,心病要用“心药”治疗,这种“心药”就是排斥一切药物以外的“治疗”。

2.全世界都把具有自知力的正常人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引起的负性情绪、情感和认知偏差等都归于轻型精神疾病,和丧失自知力(不认为自己有病不要看病)的重型精神疾病:精神症、噪郁症等都归在“精神疾病”老百姓俗称的“神精病”的范畴。因此对心理疾病敬而远之,既怕自己被人看作“神精病”,更怕造成社会和家庭带来不良影响。所有的SSRI类SNRI类也包括老一代环类、咪嗪类抗抑郁药物都定为精神类药物,不少人拿到药盒就不敢吃了。

3.近百年来无论老一代和新一代药物在抗抑郁、焦虑、恐惧、强迫用来抑制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回吸收有一个最大的缺陷一一起效和有效太慢,大都要1-2个月不到痛苦得难以忍受的地步他们不会看病,即使相信你吃了药几周毫无变化就会放棄。

其次付作用问题:环类、咪嗪类除嗜睡、昏睡外,胆碱能样反应:便秘、排尿困难、口干、口苦、减退等。同样新一代百优解等五朵和二个双通道阻滞剂的消化道反应大于30%,最容易导致刚服后约有20%左右的人会产生强烈的焦虑和全身难以敍述的难受感,再也不愿服药了。

4.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是有物质基础即某几种神经介质回吸收太快引起水平太低发病的。但近百年来关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太慢,关在泰斗写的书本中走不出来,仍旧以为神经细胞突触间隙的五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缺乏是造成抑郁和焦虑等的物质基础,因此所有抗抑郁焦虑的药都是抑制五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回吸收来提升二者的水平,而没有发现多巴胺在发病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其实2000年我们无意中发现先服用很小剂量1.25mg-2.5mg的奥氮平一抑制多巴胺回吸收联合SSRI任何一种都能在3-5天内快速强有力地在解决情绪同时为解决了烦多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躯体症状。也用过其他非典型抗精分药物但效果均不如奥氮手。广东省医学会公布了经2015年4月25日FDA批准的49种超适应症用药中之一“小剂量奥氮平联合氟西汀快速控制抑郁和焦虑”发表在2002年医学导刊第六期。此外上海十二家三甲医院2006年12期发表在中华心血管杂志“径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心绞痛仍有胸痛并伴有抑郁焦虑患者抗抑郁治疗效果的观察”是一个随机双盲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对照了联合治疗组、SSRI组和安慰剂量,联合治疗组基本五天内症状消失。

5.临床上许多被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其是一种正常人“无原因”的情绪失控,他们不能像普通一样遇到喜怒哀乐产生小范围可控制、可调节的情绪反应。他们要么处于兴奋相:自信暴棚、工作效率极高、反应特快、创造性思维活跃、想法特多、语言丰富、此时往往觉得自已掌握着真理,有时冲动、有时无形中。没有任何征兆会一下子跌到抑郁相,那时完全变了个人,消沉、自我贬低、毫自信、失眠早醒、注意力不能集中、没了自信甚至消极、悲观仿佛到了世界。有时一天几变,变得连自己也看不懂,有时几天、几周、几月甚至几年一变。这些人跌到抑郁相大多不愿找医生,经验告诉他过段时间会“自我调节”好的(是又变回兴奋相了)。这些人绝对聪明、能干、具有创造力,白领、精英、骨干、凡成功人士絕大多是这种双向型,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原动力就是靠他们的兴奋相,否则我们今天还在原始社会。世界上只有精神科的双向情感障碍Bipolar噪郁症(像那种槍杀无辜的人后),那是重型精神疾病患者。前者这些人算病不算病?原因是什么?应该怎么称呼?我就叫正常人的轻度双向情感障碍。注意是轻度所以和噪郁症本质上不同,可惜ICD10.DSM5里也没找到诊断。临床上遇到这样的病人太多了,发现原因不仅缺乏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更重要的是多巴胺在心理障碍中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还是用小剂量SSRI(五羟色胺回吸收抑制剂) Olanzapin,几天内变了个人一样,但变得更聪慧、自信、处理问题清昕冷静,只是情绪和常人一样了。这对人际关系、个人发展、家庭和睦有极大邦助,甚至对下一代成长的影响甚大。

6.很重要一点是心理障碍的患者用躯体疾病问诊、填写量表各(此病又不能从影像学、血液学检查来定诊断的)、配药这个模式是行不通的。因此医生和患者的沟通、让患者知道自己究竟是那些原因导致的精神痛苦和查不出器质性病变的症状。即费时间又对心理医生要有各系统专业知识巨大的“内存”,所以初诊患者先填几张量表(量表从来不是用来诊断疾病,只是作为症状轻重的评估,因为是精神科专家们搞出来的,其中不少都与重型精神疾病相关的症状,正常人一看吓也吓坏了)所以对好多病人会用几分钟、十几分鈡简单问一下病情就把药开出了,同比不少患者看完后会说还不如自己给自己看吧。沟通不到位他怎么愿神类的药呢?

7.说明书上不良反应和毒付作用产生的畏惧感,有心理障碍的患者本来暗示性特别重,最怕受到伤害,你得耐心解释说明书就是一份合同书,是法律上药厂的自我保护和避责行为,有些常见的付作用我会告诉你的,千万不要看了付作用而停药。因为西方国家100年前就有高度法律意识,与中成药不同的是作用长长一篇付作用轻描淡写几条,给人造成影响是中药无害论,所以不少抑郁患者会吃中药来调理,轻的疾病有自限性或自动缓解期,重症患者就忱误不起了。

2018.8.27

相关文章

热门搜索: 瑜伽可促进心理健康助摆脱抑郁消除焦虑(瑜伽调理心情缓解抑郁篇)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吗) 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心情抑郁,应该看精神科医生or心理咨询师嘛)